202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启幕 青年力量助推时尚创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近日,2024春夏中国国际
央广网合肥6月17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三夏”时节,江淮沃野田畴忙。
芒种已过,全国麦收进入尾声。争分夺秒抢夏收、暖心政策助丰收、粮企围着粮农转、资金跟着夏收走……收获的图景也铺展在江淮大地。历时近半个月,夏粮主产省安徽麦收结束,4290余万亩小麦收入粮仓,夏种也进入高峰。
【资料图】
抢收抢晒忙 保颗粒归仓
相比较往年,今年安徽麦收有些特殊——连续两场降雨对今年的安徽麦收提出了挑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安徽近十年来麦收期间遇到的最不利天气。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赶时间、争进度、保安全,安徽各地行动迅速,突出一个“抢”。
“6月4日至5日,合肥市很有可能将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如果下雨前不能将这些小麦收上来,村集体经济将蒙受巨大损失。”合肥长丰县陶店村村民黄建国说。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拉开帷幕。6月3日深夜11时许,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陶店村的农田里灯火通明,机声隆隆,12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驰骋。“我们来长丰3天了,全部是挑灯夜战。”来自江西的农机手汪倩倩说。
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高标准农田夏收(央广网发 陈科摄)
6月5日,雨过天晴,宿州埇桥区的小麦开始大面积收割。埇桥区芦岭镇陈堂村村民张金玲家今年种了6亩小麦,看着黄澄澄成熟的麦子,因为只有自己一人在家,担心天气变化的她心里很着急。得知她的情况后,村里调来了收割机,这让她吃了定心丸。“麦子收到家我也就放心了。”张金玲说。
据了解,6月3日安徽单日抢收近千万亩,刷新麦收历史纪录。截至6月9日,全省已收小麦面积4248.7万亩,进度为99%。
除了快,收获质量也提升,今年全省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1%,远低于国家标准不高于2%要求。
抢收期间,安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逾20万台,日均投入4万余台,安徽小麦机收率达到98.5%。
“三夏”抢收,除了要把地里的麦子及时抢收上来,还得储存安全,水分控制是关键。在麦收季的皖北粮食主产区,不少房前屋后都摊晒着新收的麦子。
开足马力烘干新收的小麦,5月31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紧急通知,全面启用1.74万台烘干机,落实各烘干点对接农户,引导和支持24小时开机作业,减少产后损失,确保夏粮安全入库。
收割机、打捆机绿色通道,今年夏收安徽在205个主要路口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央广网发 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为让粮食尽快归仓,今年,粮企与粮农联系也更为紧密。“到国有粮食企业卖粮放心!”在安徽和县,种植大户王来成的售粮款1天内就达到了他的账户。安徽和州粮食有限公司善厚分公司总经理管德武表示,公司充分发挥国有粮食系统主渠道作用,收购前准备充足,从县农发行先期贷款5000万元收购粮食,保证售粮户一手交粮一手收款,做到“钱等粮”,让粮农卖明白粮、放心粮。
做强农业“芯”丰收有保障
“幸亏换了耐湿性好的新种子,才让降雨没有影响到收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朱仙庄镇种粮大户李汉林开心地说,这个品种籽粒比较饱满,产量也比较高,达到一千四五百斤一亩。
去年,安徽博大种业有限公司向李汉林推荐了国审小麦新品荣华116这个小麦品种,种粮下地后,结合农技专家的指导,科学进行田管,如今小麦的长势良好,遇到连续雨水天气,在耐湿性方面表现突出。“这个小麦的品种皮厚,跟其它品种比要耐湿。”安徽博大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苑树文介绍,优质麦见水它的质地很硬,属于强筋,很难泡透,在泡不透的情况下,它就耐穗芽了。
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子,也在安徽连年的丰产稳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安徽,每年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在4300万亩左右,而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目前,安徽正大力度推进实施了种业振兴行动,依托多家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育种攻坚战。
试验站的麦收“保卫战”(央广网发 宿州埇桥区供图)
为了研制出适合皖北小麦主产区栽培的高产优良品种,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选择位于黄淮海南部的宿州作为永久试验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麦栽培技术不间断跟踪试验。八年来,经过不断试验和方向调整,这里试种的小麦逐渐承受了低温、干热风、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考验,形成了现在抗逆性较强的优良品种。
“育种没有捷径,这些承担着‘使命’的小麦品种是经过七八年培育的成果。”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负责人张海鹏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落实优质专用小麦面积3452.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0.4%。其中,“皖字号”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9.9%。
用上高科技 农民“慧”种地
随着夏粮收割结束,农业生产进入夏种环节。夏种期间,安徽各地重点抓好夏种夏管机械化生产,一批栽培新技术、播种新农机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夏种效率和质量,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日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强化夏种、夏管的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工作,做好生产条件创设,保障夏粮稳步推进。
眼下,正是安徽宿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的关键期,在安徽宿州灵璧县下楼镇的农田中,大豆、玉米一体化免耕施肥播种机正在进行田间作业,这台播种机加装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根据预设播种路线自动播种,省时高效。今年,安徽宿州投入八千多台套农机,助力播种任务高效提质。
安徽宿州灵璧县下楼镇,大豆、玉米一体化免耕施肥播种机在进行田间作业(央广网发 宿州灵璧县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今年,亳州蒙城县夏种面积190多万亩,机械化种植率达到100%。
从皖北到皖南,夏种如火如荼,稻田绿浪翻腾,一半金黄,一半青绿。
6月16日,铜陵市义安区农业农村局在东联镇东埂村召开水稻机插秧生产现场会。农技人员现场为农户介绍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高速插秧机每天可栽插50亩,每亩费用70元,传统手工栽插每人每天仅能栽0.7亩,每天人工费用150块钱。”铜陵丰谷育秧工厂负责人朱建友说。
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木闸社区种粮大户王光政今年第一年尝试水稻机插秧技术,他将自家的300多亩农田的水稻育秧承包给了当地的育秧工厂,实行代育代插,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效率。
6月6日,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陈瑶湖镇花园村的凌家花园家庭农场,村民正在起秧苗、机插秧(央广网发 陈磊摄)
池州贵池区农机服务站副站长方江海告诉记者,机插秧从育秧开始,就科学规划、规律种植,确保秧苗能够整齐、均匀的分布,这种合理密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在池州市万兴家庭农村农场,田地里整齐摆放着生产期不一的育秧盘,插秧机上一片片整齐备插的秧苗正是来源于这里。“以前我们都是把种子放在水田里面育秧,那种叫水育,现在讲究农技农艺融合,技术部门指导我们采用了新技术,在有营养基质的硬盘里育秧,做硬床旱育。”农场主李程忠介绍说,相比于水育,旱育秧苗根系发达,利于营养吸收,根系也盘结得更好、更结实,方便管理也利于后期机插,下田后缓苗期短,秧苗具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田间地头,种粮农民探索着一件件“新农事”,科技赋能、不误农时抓好农业生产。
产业链跃升 田间连车间
不仅卖原粮,还要卖产品,安徽还以“粮头食尾”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延伸粮食产业链。
近日,在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面粉加工厂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新收上来的小麦被送进制粉车间,经过一系列程序后,一袋袋面粉新鲜出炉。
“我们一年加工小麦能力110万吨,占亳州小麦总产量的1/3,去年产值有32.3亿元,产值带动3200人就业。夏收时,我们实行24小时收购,以质定价,随到随收,立付现款。”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副经理郭风翔说。该公司拥有7条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保证了面粉生产过程的稳定、安全、卫生,具有良好的蒸煮和烘焙特性。
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供图)
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亳州市涡阳县金沙河面业公司,小麦被送进制粉车间,而后变成一袋袋挂面。“我们一年处理小麦250万吨、加工挂面70万吨。”金沙河面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李梦露说。
在安徽亳州,一批知名粮食加工企业先后落户,带动113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向优质粮食产区和加工园区集聚,亳州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
同样,安徽阜南县引进龙头企业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中裕30万吨小麦精深加工项目一举改变了阜南县买原粮、卖原粮的局面,进一步构建优质小麦完整产业链。同时与鲁花集团签定合作协议,发展花生油产业,实施小麦、花生轮作,形成小麦粉和花生油产业“两翼齐飞”。
在位于蚌埠市怀远县的安徽益糯园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粒粒稻谷正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雪白的糯米和糯米粉销往全国各地。企业的生产原料均来自当地的种粮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种植的优质糯米,该企业平均每个月糯稻处理量达到2万吨以上。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周玉关告诉记者,粮食熟了以后,企业直接来收购,现在每年收入比之前增加了50多万元。
田间直达车间,产品变商品,完成“升值”之旅。如今,越来越多优质的粮油品牌走上安徽老百姓的餐桌,不断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安徽粮油产业链条进一步走深走实。
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实现粮油加工业总产值3070亿元,比上年增加173亿元,同比增长6%,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安徽将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从1.55万亿元提高到1.68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6∶1。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强“头”和“尾”,已成为厚植安徽农业优势的重要抓手。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云表示,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关键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既要做好“头部”农产品的特色化增值空间,也要做好“尾部”精深加工的增值文章,头尾兼顾齐发力,才能把农产品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河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