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启幕 青年力量助推时尚创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近日,2024春夏中国国际
投资超10亿元,生产电驱系统总成,还是3年来在华开工的第三家电驱系统工厂。而这一系列布局的主角,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采埃孚。
毫无疑问,中国车市正在引领全球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诸如比亚迪、长安等传统中国品牌车企的迅速转型,与“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的迅速崛起。不过,除了在聚光灯下的主机厂,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其背后的供应链似乎有着更强的“冰山效应”。伴随着中国车市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既扮演革新者,又扮演最大消费市场的双重角色身份。诸如采埃孚这样的外资供应商大佬,也开始了积极圈地。
【资料图】
从变速箱到电驱系统,采埃孚们“死磕”中国车市
与“躲藏”在幕后的印象不同,采埃孚是广大国内车友都非常熟悉的汽车供应商品牌了。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其过硬的产品,还有它来得确实比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采埃孚就收获了来自中国的变速箱供销合同。而在上世纪90年代,采埃孚就在中国立足本土建立了首家生产企业。21世纪初,采埃孚更是在杭州建立了生产变速箱的独资工厂。可以说,采埃孚几乎贯穿了改革开发以来,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因此,观察采埃孚的动向,对于讨论其它外资汽车供应商而言,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采埃孚最为车友们熟知的身份,当属其在汽车变速箱领域的地位。其实回看采埃孚在国内的发展史,采埃孚与中国市场的结缘便是变速箱的进出口业务。得益于另一家同样深耕国内车市的豪华品牌宝马汽车,以及宝马与采埃孚之间的成功合作,采埃孚旗下的纵置8AT变速箱成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拳头产品之一。当然,采埃孚并不只有在乘用车以及商用车领域树立的变速箱“护城河”。诸如底盘悬架、减振器、转向系统等方面,采埃孚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但总结下来,与大多数传统汽车供应商一样。采埃孚与它们一起,在中国市场走过了数十年的“单向输出”时代。在这个阶段,国内车市基本扮演学习、吸收,甚至只需要单向接受的角色即可。
而在全球主流车市开启转型新能源赛道的步伐之后,诸如采埃孚等深耕中国车市的汽车供应商企业,即迎来了转舵的挑战,也获得了进一步深度绑定中国车市的机遇。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采埃孚自2021年开始,已经在国内开工了三家电驱系统工厂,这种不寻常的发展速度。以新能源车在国内高速发展近十年后的表现来看,采埃孚在国内的员工数以及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比例,相比十年前,基本都实现了翻倍,甚至更高的增长表现。但聊到这里,还是不得不问一句,即便对于采埃孚这样的巨头需要实现转型,那为何非得“死磕”中国车市呢?
从学习技术到为其买单,只有中国市场做得到?
首先还是与燃油车时代类似,中国车市的体量在这里。不过区别也还是有,除了整体汽车销量占据全球头把交椅的位置,在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方面,中国车市还有着叠buff的效果。根据中汽协发布的今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车产销数据,两栏数据都超过了70万辆,且同比增速分别为53%与60.2%,市场占有率更是突破30%。具体到采埃孚来说,作为乘用车领域,主要覆盖中高端市场的供应体系,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一直是它的主要客户。据悉,这次开建的电驱工厂,也是重点为了配合奥迪接下来有关PPE平台生产配套产品。而宝马的新能源产品,也如同燃油时代与ZF 8AT的搭配类似,采埃孚依旧是它的主要搭档。而中国市场对于宝马、奥迪等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之,无论有什么技术,也得跟着市场来,至少所在的市场要有足够的潜力吃得下才行。当然,这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更不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换新能源赛道了,诸如采埃孚等传统汽车供应商的先发优势也因此丧失了。仍然以采埃孚为例,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在新能源领域,只要技术还是围绕打造更好的汽车产品,那么其技术发展依旧是有传承、有延伸,也就是所谓“有迹可循”的。
比如说采埃孚经典的纵置8AT变速箱,在新能源的趋势下,也顺应时代地集成了P2电机。以此可以兼容ISG电机的48V轻混,以及P2插混等场景的应用。甚至在以硬派越野著称的牧马人PHEV车型身上,这套“带电”的纵置8AT依旧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此外,在目光更长远的电气化、智能化领域,采埃孚也专注在线控转向、空气悬架、800V碳化硅平台等技术路线上的布局。甚至还有包括重型商用车的集成式、模块化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等等。
不过时至今日,采埃孚等供应商大佬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局面已经与十几年前完全不同。彼时,不要说中国车企与供应商,即使放眼全球,也鲜有能够在技术与配合度上与ZF 8AT一较高低的产品。但是现如今采埃孚发力的诸多项目中,有很多已经是与国内车企、供应商互有攻守,甚至扮演追赶者角色的存在。比如前面说到的800V碳化硅平台,采埃孚此前预计要在2025年推出,而国内诸如小鹏等车企,已经将800V碳化硅架构量产上马。当然,技术本身,不仅以电压水平或其它单一指数作为评价标准。但很显然,中国车企以及背后的产业链水平,已经不再是当年抱着笔记本在黑板下面做笔记的学弟学妹了。
其实无论是外资车企还是供应商,来中国市场赚钱是毫无疑问的目的。只不过,相比早期单纯输出式的赚钱方式。现在也慢慢转化为更加深度绑定中国车市,边输出、边学习,在竞争中寻求跑马圈地的机会。从而在相互学习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做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蛋糕,进而反哺全球其它汽车市场的效果。简而言之,便是从单纯的在中国销售,叠加在中国制造,最后再叠加在中国研发的发展之路。
作者丨阮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河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